敬老尊贤,法润桑榆。2025年“敬老月”活动温暖开展之际,义马市人民法院千秋人民法庭成功调解一起赡养纠纷,以司法温度守护老年人合法权益。
家,本是讲情的地方,而当亲情出现裂痕,法律便成为守护这份情感的坚实底线。面对因母亲赡养问题争执不下的一家人,承办法官杜娟三次耐心调解,融情于法、悉心疏导,最终促成兄弟姐妹放下成见、握手言和,使年迈母亲老有所养、安享晚年。
案件进入法庭后,承办法官杜娟敏锐察觉到,这起纠纷背后是血浓于水的亲情,若一判了之,不仅难以执行,更可能割裂本就紧张的家庭关系。于是,她秉持“调解优先、调判结合”的原则,将案件导入温情化解的“快车道”。
首次调解在法庭内进行,各方初步达成赡养方案,一度让人看到和解的曙光。然而,次日长子的反悔,让刚刚建立的信任岌岌可危。杜娟并未气馁,转而将调解现场“搬”至当事人所在的社区,力图在更熟悉的环境中打开心结。遗憾的是,约定的调解时间,长子依旧缺席。
“法律的温度,不仅在于判决的公正,更在于修复的耐心。”面对当事人的反复与僵局,杜娟选择了坚持与主动,她带领书记员一行直接前往原告家中开展第三次调解。当兄弟们就赡养费用争执不下时,她一方面引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中“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、扶助和保护的义务”的条款,明确法律底线;另一方面,则以“兄弟阋于墙,外御其侮”的古训,唤醒血脉深处的同胞之情。她巧妙运用“背对背”沟通策略,在不同房间分别倾听、分别疏导,引导他们回忆儿时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点滴。往事的重现让兄弟姐妹因矛盾累积的坚冰悄然融化,最终,在法理的刚性约束与亲情的柔软呼唤下,兄弟姐妹达成赡养共识。
这场纠纷的圆满化解,是人民法院延伸涉老司法服务,用法治力量托起幸福“夕阳红”的生动体现。它深刻启示我们,司法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“最后一道防线”,也是滋养社会和谐、修复社会关系的“前沿阵地”。正是承办法官通过“情、理、法”的相融互济,让司法过程既遵从法律尺度,又充满人性温度,最终实现“案结、事了、人和”的理想效果,让法治的光芒照亮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,让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司法实践中熠熠生辉。